不得不的教育4.0

9月 14, 2017 , 0 Comments

為孩子點亮一盞燈似乎是不夠的

教育4.0的議題正流行,但是他只是個潮流,還是我們不得不的一個議題?在我認為這是一個不得不的議題,尤其是在技職教育上,我們被工業4.0的時代推動著,在教育上也得與時俱進。

教育4.0首先要知道雲端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機器人自動化、人工智慧......,聽起來比較像是資科、訊科老師的範疇,其實不然,資訊時代快速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教育方式也要有所改變,當然教育4.0並不是個創新的理念或是教育技能的推動,他是將教學活動、知識教育、技術教育藉由資訊系統、雲端、物聯網整合的運作下形成的一套學習制度。

因此教育結構越來越開放,教育提供的學習內容已不是單一科目及知識技能,而是指導學生如何整合運用知識的能力。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中,芬蘭教育委員提出了未來人類必須具備的七項橫向能力((transversal competence),分別為:
1. 思考與學習能力。 
2. 文化識讀、互動與表述能力。
3. 自我照顧、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。
4. 多元識讀能力。 
5. 數位應用能力。
6. 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。 
7. 參與、影響,並為可持續的未來負責。

哈佛商學院教授巴登(Dorothy Barton)也提出在快速變動的資訊時代下,培養「T型人才」才能滿足未來各種職業的需求,「T型人」簡單的說就是「通才中的專才」,橫向「─」來看必須擁有跨領域、跨專業的知識與思維,縱向「│」來說又必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下有深度的專業,因此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的廣度已是現代教師的指導方向。

隨著生產機器人化以後,未來勢必會有某些工作會消失,特別是勞力密集度高的行業,例如電話行銷人員 、不動產資訊銷售人員、零售業銷售人員、貨運及物流承辦人員、會計稽核人員、保險評估員、銀行開戶人員、訂單文書人員、圖書館技術人員、出納人員.....等等,甚至是我們教師的工作。

而高知識性、技術性的工作很難被取代外,甚至是未來的主流,例如資料分析人員、第一線技術維修人員、危機處理人員、老年照護工作、藝術創作者、物理治療師、心理治療相關工作、植物/食物相關研究生產工作、基因相關產業....等工作都是很難被取代的。

然而現實的情況下是教師的知識、專業、技能有限,該如何指導學生朝這樣的方向發展呢?首先必須放下對於教師這個工作的執念,連學生也必須改變成「老師不是萬能的」心態,以師生協作的方式來完成學習,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重點。


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,我們總以為現在的學生是活在科技的世代,所以對於科技產品應該非常的了解及熟悉使用,但事實並不然,而且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呈現出M型偏左峰的狀態,意即對於科技產品知識越來越不足的學生越來越多。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所有的便利、資訊來的太理所當然,因此他們反而失去思考能力。


因此身為現代的教師給學生的反而是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的能力,如同先前的一篇文章「孩子對不起,你有個什麼都不會的老師」中提到的,要訓練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,教師應該要做的則是培養他們對於訊息的判斷能力,除了在本科所學的專業素養外,更需要有收集、歸納、利用資訊資訊軟體、科技快速了解自己的定位及工作,使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專才人員,這也是教育4.0需要輔助未來學生的方針。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