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討厭的勇氣

9月 12, 2017 , 0 Comments

世界如此單純,人生如此美好

近年「被討厭的勇氣」一書讓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爆紅,這一兩年來以阿德勒為名的書籍如潮水般湧上各大書店排行榜,當然這很多是被書商、媒體炒作起來的,但這也顯示了另一件事,我們有多害怕被討厭?又有多缺乏勇氣?而這樣的概念是否能夠為現代人的恐懼找到出口?

本書採用了像小說般對話的方式撰寫,裡面就兩個腳色「年輕人」、「哲學家」的對話,讓艱澀難懂的哲學、心理學透過對話的方式讓大眾也能輕鬆了解其中的奧義。相信讀過的大家都明白,書中的「年輕人」指的就是自己。

這本書挑戰了我們的認知,他說「有些人是故意讓自己變得不幸」、「讓自己不幸是善的」,這樣的衝擊就好像給我們當頭棒喝,開始思考「真的是這個樣子嗎?」他也提出「人是可以改變」、「世界無比單純」、「誰都能獲得幸福」這類的說法,也將課題有所區分,例如孩子功課差應該是孩子該煩惱的課題,而不是父母該煩惱的課題;別人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,而不是我的課題,如此一來其實很多煩惱都是庸人自擾,世界可以如此簡單。

書中也提到其實心裡創傷並不存在,那些都只是被拿來逃避的藉口,或是被拿來行使手段的武器,書中提到的繭居人就是如此,他拿孩時的不幸來當「武器」而不出門,獲得她世界中那個「社會」的關注。這種人在我們生活中其實也非常常見,在學校中這類型的孩子也不少,他們都會拿曾經地的傷口來當「武器」或「特色」,讓大家對他們有更多的關注。

書中也說所有的問題都來自人際關係,「為什麼會討厭自己?因為我們過度害怕被別人討厭,也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」,在阿德勒的眼中其實這樣不斷討好的行為的人,其實是過度自我中心的人,他們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,不斷討好每個人,其實只是害怕自己受傷罷了。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,想必這種孩子更多見吧?他們努力討好每個人,只要別人對他則被、表達不滿,就像碎掉的玻璃一樣。

然而我們要清楚割捨別人的課題,清楚明白自己的課題是什麼找出真正的自己。要清楚知道我們不是滿足每個人的期望而活的,我們也不能夠干預別人的思想,兩個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是最美好的。像是對學生,我們總是擔心他們品格、功課,當然我們不是漠不關心,只是我們要干預到什麼程度呢?我們干預程度的目的是什麼呢?只是怕他們出事我們後續要處理很麻煩?還是真正關心他們的未來?或許我們得小心不要越界,我們經常認為自己有權利幫對方決定好與不好,然後引起很多的衝突。

書中幾句話我覺得很棒,
「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」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我的解讀是,「心自由了,即使被別人討厭也不會覺得不自在,那是別人的課題。」其實一直在意別人的想法很累,我們只要喜歡自己就好,那如何當個喜歡自己的人呢?書中也給了我們一個方法就是人只有在覺得「自己有價值」時,才會感受到「貢獻感」,才能夠擁有勇氣。

其中也提到,世界是可以改變的,其實只要心改變了整個世界都變了,這也是書中哲學家所想表達的,首先要有勇氣改變,勇氣從貢獻感而來,當自己覺得有勇氣時整個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。當然要從自己改變,我們不求別人會不會改變,那是別人的課題。

那要這樣生活不難,只是需要反覆的練習、反思,與其說自卑倒不如說先面對自己的「自大」、「自我中心」,面對自己的懶惰、排斥,面對自己總是拿過去當藉口而不去改變的事實,或許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,可是我們都必須往前走,過去的事只是個「曾經」,他影響不了我們的「未來」,是我們自己決定要不要讓它影響,當然這需要時間練習,但只要做了,當下就會比過去來的有勇氣,這也是阿德勒一直強調的,我們只活在當下。

0 意見: